編者按
為營造重溫光輝歷史、弘揚優良傳統的濃厚氛圍,市委統戰部以“矢志不渝跟黨走 攜手奮進新征程”為主題,推出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5周年系列宣傳,追憶崢嶸歲月,展示我市多黨合作的成績,進一步推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75年來,無黨派人士在各個歷史時期,為這項制度的誕生、實踐和發展作出重要政治貢獻。重溫“五一口號”,就是要求無黨派人士不忘多黨合作制度建立之初心,更加重視統一戰線在凝聚人心、實現最廣泛人民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我國協商民主制度體系,在幫助推進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實施等方面作出新的歷史貢獻。
無黨派人士與“五一口號”的淵源
無黨派人士作為沒有參加任何黨派、有參政議政愿望和能力、對社會有著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是最早、最積極參與中共民主聯合政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五一口號”發布前后始終保持對中共的堅定擁護和支持。早在1946年國民黨主持的舊政協會議中,郭沫若、李燭塵等無黨派人士就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共同為爭取和平民主而斗爭。1948年“五一口號”發布后,5月5日,郭沫若與其他11位民主人士第一時間聯名響應中共號召。6月4日,在香港的125位無黨派人士聯名發表聲明,稱中共是“人民的政黨”,在用“民主的方式同全國所有民主勢力的代表平等商談國家大事。” 1949年1月22日,包括郭沫若、符定一等無黨派人士在內的到達解放區的55名民主人士,聯名發表了《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在這份歷史性的聯合宣言中,第一次主動、公開提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回顧歷史,無黨派人士可以說是最早一批擁護和支持中共領導,堅決摒棄“中間路線”的政治性力量之一,其鮮明的政治主張深刻影響著一大批民主人士。
市知聯會的歷程及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黨派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為更好地團結、凝聚廣大無黨派人士,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發揮其在政治協商中的作用,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作為無黨派人士聯系載體逐步在全國建立。中山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以下簡稱“市知聯會”)成立于2005年9月21日,是廣東省地級市中第一個成立的黨外知識分子聯誼組織,是中共中山市委統戰部領導的,以中山市各界無黨派知識分子代表人士為主體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2014年實現全市黨外知識分子基層組織全覆蓋,并在教育和體育,衛生健康以及律師行業成立基層黨外知識分子聯誼組織,現有團體會員27個,個人會員181名,本科以上學歷176人;中級以上職稱122人,會員涵蓋了我市經濟、科技、法律、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近年來,市知聯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各基層知聯會和廣大會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守知識分子品格,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強化履職能力建設,積極構建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的新模式、新格局,為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加強思想引領,廣泛凝聚共識
圍繞“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主題,不斷強化無黨派人士政治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會員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主題教育、“同心學史”座談會、參演“輝煌百年 同心頌黨”文藝展演等實踐活動,到毛澤東故居、劉少奇陳列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實地調研,不斷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提升思想政治高度,傳承立會優良傳統。
積極參政履職,彰顯新型智庫地位
一是主動調整會內功能設置,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由參委會負責統籌組織全會的課題調研和建言獻策工作,形成“1+1+6”模式。五年以來,市知聯會圍繞“雙循環”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衛生健康、鄉村振興以及我市“工改”“治水”等重點工作,廣泛開展實地調研和走訪,累計完成調研報告40篇。
二是積極推動委員履職盡責,兩會建言成績突出。市知聯會內現有市人大代表4人,市政協委員15人。五年來,在市兩會上,我會成員累計提交人大建議48件、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別提案31件、個人或聯名提案74件。聶洪文、劉佐、吳飛龍、梁曉珩、王旗等先后代表無黨派人士界別在市政協大會上發言。每年均有一份無黨派人士界別提案被當年政協會議確定為重點提案。
三是強化民主監督職能,拓寬會員知情明政、議政建言渠道,五年來組織會員代表參加黨風廉政、教育改革、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衛生健康、鄉村振興等10多場情況通報會,推薦20多名會員擔任特約“四員”和市直部門特約人員、市委督查專員、市政府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市行政復議委員會非常任委員等。今年積極響應市委號召,組織20名會員在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和石岐街道開展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專項民主監督,助力我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強化組織建設,健全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網絡
堅持“人才興會”“人才強會”為組織建設重點,積極推動黨外知識分子工作載體建設,完善“市知聯會為主體,以鎮街知聯會和行業知聯會為兩翼”的工作格局。在會務建設、活動策劃、項目共建和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加強對基層知聯會的業務指導。尤其是打造中山市黨外人士“智助博愛”社會服務品牌,開展包括科技、文化、法律、衛生等知識型社會服務主題社會服務活動,市和基層兩級知聯會累計開展社會服務近600次,受惠群眾8萬人。
加強隊伍建設,打造謀事創業人才高地
市知聯會作為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成長的搖籃,傳承“重才、愛才、惜才”的建會傳統,尤其注重人才培養,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的氛圍,積極舉薦優秀會員參加實踐鍛煉,提升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涌現出一大批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有社會影響的優秀無黨派人士,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堅定踐行者,例如先后推薦梁曉珩、孟杰、馬慧等優秀會員參與我市“工改”“治水”兩大攻堅戰,先后推薦優秀代表人士擔任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協委員1人、市人大代表13人(常委1人)、市政協委員32人(常委11人)、十杰市民2人;現有處級及以上干部14人,正科級干部13人;博士10人,碩士7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擁有中級以上職稱122人。
加強特色品牌培育,推動統戰工作創新
引領市黨外知識分子立足本職建功立業,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發揮專業優勢貢獻智慧和力量。打造“同心智匯+”系列工作品牌,緊扣我市今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兩大主題,在組織會員積極參與“我為中山高質量發展獻一策”活動基礎上,開展“同心智匯·部門行”和“同心智匯·基層行”活動,集中圍繞中山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走訪市有關部門和市各鎮街開展調查研究;開展“同心智匯·鄉村行”,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資源優勢,為中山廣大鄉村在發展經濟、村居治理、教育醫療、勞動就業、婦幼保護、生態環保等方面提供幫助等;聯合我市新階聯、律知聯持續擦亮“新智薈·新聲Talk”品牌,結合人才節十周年和我市全球招商推介大會,拍攝我市人才政策宣傳短視頻,在“學習強國”播出,助力我市招才引智戰略。
薪火賡續汲智慧,奮楫篤行譜新篇。中山市知聯會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廣大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圍繞我市工作大局,實際行動踐行做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的責任與擔當,為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出積極貢獻。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