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常委、民革中山市委會副主委周禮坤代表民革中山市委會發言
公園城市是“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是新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一直以來,我市比較重視公園與生態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以來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然而,對照成都、杭州等先進城市,我市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生態理念沒有系統貫徹,城市公園、綠化建設相對滯后;公園規劃建設缺乏前瞻性,公園綠地覆蓋率低;公園規劃建設統籌機制不完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整體建設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綠化管護力量不足等。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發展理念,以公園城市引領城市發展
公園城市追求城市在宜居、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大公園,在公園中營建城市。在城市發展戰略層面,確立生態文明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將公園城市建設作為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并將其作為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重要內容。
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統籌領導機制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成立以市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全域統籌公園城市建設工作。二是強化統籌聯動,市政府專門成立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指揮部,成員單位包括自然資源、住建、文廣旅、農業農村、水務等部門,各鎮街成立鎮街指揮部,上下聯動,確保建設任務落到實處。三是成立公園城市局,承接公園城市的新增職能,進一步提升公園城市戰略的落實能力。四是制定公園城市規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和任務清單,分解任務到各相關部門和鎮街,并抓好落實。
三、推進立法,創新建管機制
一是加快公園城市建設相關立法,出臺《中山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辦法》《中山市城市綠化條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系統的法律、政策保障。二是建立完善市、鎮(街)、社區三級公園管理體系,從年度預算中落實一定資金作為全市公園以獎代補管護資金,充分發揮市級資金的杠桿和激勵作用。三是將公園綠地建設管理工作納入全市考核,建立健全考核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
四、加大要素支撐,強化技術人才資金保障
借鑒成都經驗,整合本地規劃設計團隊,成立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儲備,加強人才引入,為人才成長提供良好平臺。鼓勵市級技術人員或資源下沉到基層鎮街,鼓勵國企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的投資下沉到基層鎮街。重大平臺如翠亨新區、民眾產業園等,要充分結合土地整備工作,利用后發優勢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建設,實現公園建設提升區域價值和土地出讓價值的正向循環。
五、加強規劃引領,優化公園城市格局
一是完善公園城市規劃體系。根據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建設一座全域公園城市”的目標,編制《中山市公園城市發展規劃》《中山市公園和綠地體系專項規劃》等,將公園城市理念全面融入上述規劃以及控規、城市設計等各層次規劃設計。在翠亨新區、岐江新城及民眾產業新城等新發展區域打造公園城市建設示范區。二是優化現有生態格局和公園綠地結構。構建以城市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廣場、防護綠地、濕地公園、森林公園、農業公園為主的城市公園綠地體系。結合綠道碧道、城市廣場、文化體育設施開展綠化建設,提升公園綠地的均好性。
六、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提升公園綠地服務效能
提升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公共空間品質。在新建設區,按照15分鐘社區生活圈標準布局社區公園、街頭綠地。在舊區,結合“城市雙修”,完善生態系統,增加城市公園綠地。加快推進市級、組團級大型公園以及鎮街公園建設進度,補齊公園建設短板。通過屋頂公園、口袋公園等創新方式提升小尺度空間品質。通過道路、綠道、碧道、水道將具有較高自然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各類城市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等串聯起來,提升公園綠地的體驗品質。整合藍綠空間,以濱水游徑為載體,串聯城鄉臨水街區和居民點的生活空間、景區和鄉村的休閑空間、配套服務空間等,為河湖水系注入多元功能。
七、創新運營管理,提升運營水平和服務品質
構建生態價值轉化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機制。組建公園城市建設集團,整合全市優質生態資產,提升公司信用等級及自身投融資能力,培育相關產業鏈。對接社會各類生產要素,在決策咨詢、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各環節引入合作伙伴。以財政資金為種子基金,建立公園城市建設基金,打通直接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園城市建設,探索開發綠色信貸、生態債券等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公園城市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TOD、EOD等發展模式,提升場景構建業態經營整體水平,平衡管理運營維護成本。
公園城市建設具有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可以有效實現生態價值的外溢,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在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過程中,中山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和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公園城市提升為新時期城市發展戰略,結合“工改”“治水”、重大平臺建設與城市更新等工作,打造生態宜居、產城融合標桿城市,為宜居灣區建設作出貢獻。
 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