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委員、民盟中山市委會經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艷蘭代表民盟中山市委會發言
中山是外貿依存度高的制造業城市,外貿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深刻影響著全市高質量發展進程。去年,在全市經濟增長0.5%的情況下,凈出口增長達4.9%,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100%,對外貿易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受需求收縮、預期轉弱、國際形勢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30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為2.9%,預期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市要實現2023年6%的經濟增長目標,除在消費、投資方面發力外,還需進一步提升外貿貢獻度。同時,我市外向型中小微企業眾多,外貿企業是我市穩就業的重要生力軍。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并以此穩就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市年度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
民盟中山市委會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我市外貿發展還存在成本上升較快、盈利空間縮小,外貿訂單不足、企業產能利用率下降,出口壓力增大、企業信心不足,市場競爭激烈、線上交易人才短缺等困難,外貿企業盼望政府出臺更多更好的支持政策。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綜合協調,合力破解外貿發展難題
抓好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的落實工作,進一步完善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工作機制,發揮市商務局的牽頭統籌作用,加強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針對外貿企業反映的普遍性問題,多措并舉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用地、財稅、融資、物流、人才等集成性扶持政策;對重點外貿企業反映的個別性問題,因企施策有針對性地逐個解決,提供“一對一”上門幫扶服務,提高政策支持的前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二、重點支持,強化外貿企業物流保障
整合我市重點外貿企業、物流企業資源,建立重點外貿和物流企業服務保障制度。加強與國際貨代、國際物流公司的溝通協調,提升港口貨物中轉效率,降低外貿企業物流成本。將外貿貨物納入重點物資范圍,完善外貿企業生產、物流、用工保障,實現外貿貨運物流運輸暢通,促進我市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三、銀企對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短期險規模和承保覆蓋面,提高信保保單融資便利性,優化中小微外貿企業承保和理賠條件。加強“政銀企”對接,開展“清單式”管理,建立急需資金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名單,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滿足外貿企業合理資金需求。
四、拓寬平臺,推動跨境電商提質增效
從線上線下融合著手,優化云上展廳、虛擬展臺等展覽新模式。聚焦重點市場、優勢產業,助力外貿企業積極參加“粵貿全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港澳地區線上展會,幫助企業通過線上渠道獲取更多訂單。發揮商協會、貿促機構、駐外機構和海外中資企業協會作用,幫助外貿企業對接海外買家拓展市場。積極利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建設。
五、擴大進口,支持貿易型總部企業發展
發揮口岸優勢,擴大藥品、醫療器械、先進技術、機械設備、零部件和優質農產品進口,形成進口新增長極。學習深圳等地經驗,制訂《支持貿易型總部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推出適合貿易型總部企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支持政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逐步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的能力。
六、加強培訓,強化外貿發展人才支撐
由商務部門牽頭,聯系海關、電商協會、高等院校、行業專家等協同參與,邀請商務、法律、外貿專家,組建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針對企業關心的關稅減讓、原產地規則、貿易摩擦、直播帶貨等內容舉辦專題培訓班,通過線上線下多形式全方位開展技能培訓,做好外貿企業和人才的培訓和輔導工作。
七、搶抓機遇,探索外貿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抓住廣東自貿區擴區和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兩大機遇,研究這兩大機遇給中山外貿帶來的影響,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探索促進中山外貿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