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委員、民建中山市委委員徐克偉代表民建中山市委會發言
新年伊始,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擂起金鼓,發出“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的最強音。光電產業作為我市著力培育和打造的新“十大艦隊”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引領和產業帶動作用強。目前,我市在半導體照明方面(以木林森為代表)、光學冷加工方面(以聯合光電、舜宇光學為代表)的產能規模較大、行業集中度較高。據工商登記系統顯示,經營范圍包含“光電”的企業3122家,其中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605家;經營范圍包含“光學”的企業912家,其中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的383家。
我市光電企業在平板顯示集成、感知光學鏡頭技術、激光顯示及打印技術、高速激光器技術等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集群在全國影響力還偏弱,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缺乏高精尖產品,與珠江東岸交流協作不夠充分,未形成復合式集群共生共贏的發展模式。二是雖然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相繼建立,但人才缺乏仍然是企業發展的一大痛點。三是缺少對成長型企業的個性化扶持,部分成長性較好的初創企業因產值、稅收強度等原因未能拿地,不能沉下心來長期穩定在中山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著力補齊補強產業鏈
光電產業門類較多,要結合中山現有優勢,聚焦燈具照明、先進光機組件、激光技術裝備、智能新能源汽車光電配件等幾條主線,積極吸引和培植上、中、下游企業;加大對重點、國家戰略性產品、項目、領域的支持,培育“鏈主”,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和輻射帶動效應;主動對接深圳新型顯示(AR/VR)、智能駕駛等產業集群,推動光電配件、光機組件等產業主動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積極承接新能源汽車行業需求;推動傳統燈具照明產業向未來智慧城市的產業升級,探索建設“智慧照明+智能駕駛+5G通信”智慧城市示范園區。
二、壯大產業人才隊伍
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完善和強化我市光電產業人才梯隊建設,形成面向生產制造、研發設計、高端技術儲備和引領三個層次的人才供給通道。積極引導中山培養的碩士博士畢業生落地服務中山企業,強化高端人才引入機制。建立光電產業人才庫,采用靈活政策招引、用好深圳高端人才資源,構建“深圳創新力量+中山產業基礎”的產業創新鏈,讓“科學家創新”和“工程師創新”聯手形成強大合力。
三、完善高端技術儲備
推動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技術機構與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助力其成為光電企業的“最強大腦”,引領我市光電企業走向高端制造和產業升級;建立專業專項孵化器,加速高端光電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完善中山光電產業鏈。積極推進深中產業一體化、科技創新一體化,加強與深圳光學和光電子協會互動合作,組建中山市光電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結合實際開展項目評審研究,定期探討解決光電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卡點問題。
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部分成長型企業雖然暫時實力有限,但有較強的增資擴產意愿。這類企業對于產業補鏈有重要意義,建議參考借鑒其他地方先行先試經驗,出臺政策對用地指標優先予以保障,對土地出讓底價給予適當優惠。另外,可出臺專門政策,鼓勵初創企業通過聯合拿地、工業上樓等形式,集約利用土地。
五、加大金融貸款支持
將光電企業建設項目列為市產業投資支持重點范圍予以優先支持,盡快成立中山市光電產業發展基金,通過政府主導基金投資,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光電產業培育,鼓勵國有資本以土地和房產的形式入股光電企業。積極推動低效工業園改造成為高端光電產業園建設,對光電企業租用園內廠房給予一定租金補助,集聚一批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打造特色鮮明的光電產業示范園區,并適時申報省級特色產業園。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