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山市委會副主委何俊杰代表農工黨中山市委會發言
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要聚焦“十個堅定不移”,加快深中融合發展。當前,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加快推動深中兩地更深層次融合發展迫在眉睫,中山必須要加快推動深中合作邁向縱深,協同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2022年,深中兩市已簽訂《戰略協作框架協議》,提出要在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規劃、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方面實現“六個一體化”。雖然在兩地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兩地深度融合仍存在差距。一是兩地融合機制有待完善。盡管已簽訂合作協議,但兩地在規劃銜接、政策協同、項目聯動、飛地經濟模式等方面的對接融合,許多還停留在探討階段。二是土地資源瓶頸制約兩地產業融合發展。中山土地面積相對較小,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40%,土地的“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可用于承載重大項目的連片用地資源非常有限。三是產業鏈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尚未形成。中山企業大多處于做生產配套的中低端產業發展階段,產業招商更多的是針對單個項目招引而“輕鏈條”,不利于整體融入深圳產業鏈。四是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待優化。長期以來,連接深中兩地的交通路網相對單一,未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中通道通車后如通行成本過高,也不利于兩地產業協同發展。五是對標深圳一流的營商環境存在差距。深中兩地在深層次合作上面臨較多制度和政策屏障,政策制度上還沒有實現兩地“同城化”服務。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兩地深度融合對接機制
建立以兩地政府主要領導為召集人的聯席會議機制,實質性推動深中融合發展。聯席會議由兩地市政府分管領導共同召集,兩地市級相關部門和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等成員單位參加,深中兩地發改部門共同承擔聯席會議辦公室工作職責。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推進,通報進展情況,加強督察檢查,加快深中融合發展。
二、拓寬產業融合發展承載空間
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鎮村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打破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瓶頸,改造騰挪的土地資源優先用于支持兩地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強鏈補鏈。高標準合力建設一批現代主題產業園作為深中兩地產業融合發展主要載體,同時引入深圳“深創投”“招商局”等國企,在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等區域與深圳共建特色產業園,合作推動園區投資建設、產業招商、運營管理等,打造一批深中合作共建園區示范標桿,拓展兩地產業融合發展空間。
三、健全深中兩地產業鏈協作
目前深中兩地產業協作側重于單項目合作,需要兩地政府通過規劃和政策等引導兩地產業有序轉移,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在兩地間清晰布局,形成優勢互補、布局合理的先進產業集群,促進兩地產業鏈協同發展。此外,加快推動兩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跨區域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基地,謀劃“虛擬大學園”,實現科技創新互利共贏發展。
四、構建深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加快研究深中通道收費模式,布局深中跨市往返公交線路,縮短兩地通勤成本和時間。積極推進對接深中通道的交通網絡建設,重點強化重大平臺與深中通道交通要道之間、重大平臺之間、重大平臺與中心城區之間快速通道的對接。探索研究深中兩地地鐵線路、軌道交通直達互通的可行性。
五、打造深中無差別營商環境
全面對標學習深圳,在提升審批效能、服務企業上集中發力,以深中兩市企業家、市民、群眾滿意度為準則,重點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方面形成同城化。消除政策壁壘和落差,增強政策輻射帶動作用,探討深圳政策在翠亨新區試點先行,從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協同對接。探索新型人才住房保障機制,與深圳合作打造生活環境宜居、配套設施完善、跨洋通勤便捷的高端人才社區,共同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集聚。
深中通道對中山來說,是機遇,也是重大挑戰。中山要承擔起重任,破解深中兩地深度融合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把握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機遇,突出“融”字內核、強化“干”的精神,堅持以改革思維突圍破局,推動與深圳深度融合,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先行探路。
 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