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委員蘇景相代表致公黨中山市委會發言
在疫情防控總體向好、社會經濟實現恢復重振的良好形勢下,我市存量企業呈現出較為強烈的增資擴產需求。據統計,2022年全市281個在庫重點工業項目中,屬于增資擴產的項目占261個,計劃投資總額近500億元。然而,增資擴產項目落地動工進度與計劃目標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已動工的項目尚不及計劃目標的一半,項目推進慢、落地難等問題凸顯。主要原因一是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項目計劃變化較大;二是增資擴產要素保障不足,資源供需匹配結構失衡;三是政府職能作用發揮不夠,政務服務能效有待提升。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一是激發企業家創業斗志,多措并舉鼓勵企業家們拿出自身的情懷、擔當,摒棄“小富即安”思想,把握發展大勢,搶抓機遇增資擴產。二是辦好“企業家日”系列活動,樹立一批優秀企業家典型,廣泛宣傳企業家先進事跡和創新創業故事,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新創業的氛圍。三是借鑒“莞商模式”,引導產業鏈鏈上企業取長補短、聚合資源、抱團發展,共同投資增資擴產和產業發展項目,拓展發展空間。
二、挖掘優質企業潛力,分類制定實施方案
一是充分挖掘存量優質企業潛力,對全市存量企業進行綜合評價、遴選,選取符合未來產業方向、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比較優勢、成長空間大的存量優質企業建庫建檔。二是做好增資擴產項目庫建設和動態管理,鼓勵優質企業申報增資擴產項目,針對不確定性較大的項目提供一對一跟蹤服務,做到常年篩選,滾動儲備。三是引導優質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增資擴產方案,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現狀和增資擴產需求特征,一企一策,引導扶持企業采取買地擴產、原地增容、數字化技術改造等方式增資擴產。
三、強化發展要素保障,促進資源供需匹配
一是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持續提升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方合作水平,更好滿足增資擴產項目資金需求。二是強化用地空間保障,通過安排增資擴產專項用地指標、加快村鎮低效工業園區改造、建立市內增資擴產項目對接流轉和成果效益共享機制等方式,支持企業就地就近增資擴產。三是加強土地二級市場管理,規范工業用地用房的轉讓、出租行為,防范打擊圈地、炒地、“二房東”等問題,建立市級工業用地用房物業信息平臺和交易平臺,推動交易信息透明化,促進工業用地用房資源供需匹配。四是加強水電氣等保障服務,針對優質企業生產經營做好調度供應,加快出臺水電氣價格優惠方案,降低優質企業生產成本。
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加快項目落地動工
一是建立完善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政務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優質完善的線上政務服務。二是扎實做好土地整備和用地前期工作,加快處置用地手續不完善、規劃條件不符、市政配套設施不到位等阻礙項目落地的問題,盡快把“生地”“半生不熟”的地變成“熟地”。三是深入推行“放管服”改革措施,繼續優化和推廣“標準地”、土地帶設計方案出讓、“拿地即開工”“云看地”、審批事項“容缺受理”等改革創新政策,全面推廣項目審批導辦代辦服務,把我市打造成項目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四是推動增資擴產項目審批事項參照市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執行,對各項審查內容和審批環節采取集中審查、聯合審批,形成快審快批、“拎著公章”現場辦公的長效工作機制。
五、優化創新服務舉措,增強服務企業能力
一是支持優質企業走出去搶市場、搶訂單、搶人才,組織線上線下展會,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完善中山本土優質產品目錄庫,引導部門單位、企業在合法合規前提下,優先采購使用中山產品。二是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主動向優質企業、優秀企業家、行業協會商會等征詢建議、問計求策,使各項規劃、政策更接地氣、更合民意。三是優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根據稅收貢獻,按等級給予優質企業、企業骨干人才及隨遷子女教育、醫療、保障住房等優惠待遇和服務,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宜居宜業環境。
 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