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山市委委員阮崢代表九三學社中山市委會發言
招商引資是加快地區經濟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2022年以來,我市成立了招商引資領導小組和指揮部,組建市投資促進局,打響了中山新一輪招商引資攻堅戰。九三學社中山市委會對我市招商規劃、招商模式、招商服務、招商隊伍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雖然全市已有統一部署,但是受用地規模小、土地碎片化、“三規”不符等因素制約,部分招引項目難以落地;招商政策限制性條款較多,實行事后獎補方式,對前瞻性強、投資額大的優質項目吸引力不強,以投促引、以資引商作用發揮不足;項目審批效能和后續服務還需加強;基層招商隊伍較分散,對高新技術前沿、新興領域、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項目的精準把握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重點項目未能及時跟蹤問效,導致洽談簽約項目多,真正落地有限,落地后達不到預計產出。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頂層規劃,突出精準招商
好項目不是等來的,是引進來的,更是策劃生成的。應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對“去哪里招商”“哪里應該招什么商”進行統籌布局。一是強化深中合作。搶抓深中通道即將開通的歷史機遇,在火炬統籌區、翠亨統籌區劃出一定區域,建設由深圳主導的深中合作園區,建立產值、稅收分享機制,圍繞兩市強鏈補鏈或大灣區重點發展的產業,招引重大項目落戶。二是強化精準招商。多策劃“吃得少、飛得高、產蛋多”的俊鳥項目,多生成“實力強、行得遠、韌性好”的雁群項目。從無到有,構建一批引領發展的先進產業鏈;從缺到全,完善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鏈;從弱到強,提升一批轉型發展的傳統產業鏈。
二、轉變理念思維,突破土地制約
項目與土地之間的矛盾是我市長期存在的問題。應進一步轉變理念,探索符合中山實際的土地“治閑”模式,從“土地依賴”轉向“零地招商”,突破土地要素制約瓶頸。一是借全面推進“工改”契機,按“分類處理,集約利用”的原則,儲備一批工業大項目用地。同時,通過化整為零,將“大餅”切開,解決用地少、效益好的中小項目“沒得吃”問題,避免出現有項目無用地的困境。二是創新土地政策,尤其是科技金融、數字經濟、文旅等商業類項目相關政策,讓全市商業用地招商“有策可尋”。
三、促進“以投促引、以資引商、以商引商”
一是聚焦十大主題產業園建設和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的主戰場,鼓勵引導市屬國企深度參與招商引資大會戰,構建“政府+國企+招商隊伍”的合作模式。二是進一步改革創新現有的政府引導基金管理模式,提高招商母基金的投資效率。三是壓減事后獎補等無償投入,探索新增基金投入、“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等市場化有償扶持方式。
四、優化營商環境,健全服務體系
哪里的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一是規范招商引資政策,減少政策頻繁變動的現象,提升企業政策體驗感,提高對中山的投資信心。二是通過“重審批”向“重服務”改革,讓更多項目實現“簽約即拿地、拿地即開工”,以改革增活力、提效率、優服務。三是強化對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保障,針對已簽約、已開工和在建項目,建立跟蹤服務機制,協助企業解決項目在籌備、審批、動工、投產等環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五、整合招商隊伍,撬動社會力量
在后疫情時代,城市之間對優質工業大項目的競爭日趨激烈,比拼的是看項目的專業眼光和反應速度。一是全面整合市、鎮街、產業園區的招商隊伍,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機制,增強鎮街招商力量,打造一支懂產業、通政策、熟悉市場、擅長談判、精于資本運作、能協調解決問題的招商隊伍。二是研究制定激勵政策,充分發揮投資中介、顧問和商協會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三是保障招商一線人員“輕裝上陣”,讓專業的人專注于專業的事,更好謀劃服務項目,實現“不是在招商,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
六、強化招商考核,持續跟蹤問效
一是打造涵蓋項目跟蹤、走訪、簽約、審核、開工、竣工、投產等環節的全周期招商數字化管理平臺,強化對項目落地的跟蹤落實和及時服務。二是完善對簽約項目的績效考核機制。對鎮街重點考核簽約項目的落地率和監管履約率,將投資額、產值和稅收貢獻納入評價指標,以此衡量招商引資對中山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
 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