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營造重溫歷史、弘揚傳統的濃厚氛圍,市委統戰部以“矢志不渝跟黨走 攜手奮進新征程”為主題,推出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5周年系列宣傳,追憶崢嶸歲月,展示我市多黨合作的成績,進一步推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由此肇始。75年來,民革親歷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重要歷史階段,以矢志不渝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在各個時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重溫民革成立以來,特別是“五一口號”發布以來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并肩的歷程,是初心的堅守、使命的傳承,意義深遠。
民革與“五一口號”的淵源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從成立開始,就朝著孫中山“振興中華”的目標奮斗,并把這一理想落實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積極履行職能的實際行動中。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通過陜北的新華社正式對外發布。6月25日,經過多次充分的討論,民革公開發表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響應中共“五一”號召的聲明》,明確表示同意中共中央的建議,號召民革全黨同志要“為新政協之實現,人民代表大會之召開,民主聯合政府之成立而共同努力”。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合發表題為《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的聲明,公開表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態度。自此民革成為了中國現代史上一支進步政治力量。
中山民革的歷程及成績
新中國成立后,民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作為地市級民革組織,中山民革自1956年冬成立地方組織籌備組起,一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引領下開展工作。第一任主委蘇干遠是我們踐行初心使命的典范,他曾冒著生命危險為中共地下武工隊購買武器彈藥、策動多支部隊起義,為中山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把個人補助以政府名義送給更困難的統戰對象,組織他們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調動他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他為尋找孫中山先生為楊仙逸將軍所立的墓碑,年逾七旬八上庫充山……
在老主委蘇干遠及歷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67年來,民革市委會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洪流,人才不斷聚集,自身建設、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社會服務等穩中推進,良好的參政黨形象進一步樹立。
過去五年,民革市委會在主委劉志偉等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市民革黨員大力弘揚民革優良傳統,圍繞高質量發展、“工改”、“治水”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并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得到民革中央、民革廣東省委會以及中共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先后獲民革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集體、民革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先進集體、民革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集體、民革全國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廣東民革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一)主題教育凝聚共識。緊扣“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旋律,先后圍繞“傳承·發展”“奮發·作為”等主題開展富有實效的學習教育。通過爭創示范支部、建設“民革黨員之家”,強化“四史”、民革史、多黨合作史的學習,增強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宣傳思想理論工作卓有成效。
(二)扎實調研履職建言。“強內核”“廣調研”“敢建言”,實現高質量履職。五年來,圍繞經濟建設、深中融合發展、孫中山文化資源、鄉村振興、土地碎片化、“工改”、“治水”等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省內外調研30多次,完成市級專項課題70份、牽頭市各民主黨派聯合調研課題1份;向政協大會提交集體建議54件,向政協、人大提交個人建議228件,其中8件提案被評為重點提案,10件提案獲評優秀提案;33件建議被省委會作為集體提案提交省政協大會,其中大會(口頭)發言4件、書面發言7件。6件建議被采用為全國政協提案、1件建議被采用為全國人大議案。
(三)扶貧助困服務社會。探索社會服務的有效機制,堅持項目化、品牌化,實現工作有抓手、可持續,先后組建了應急救援暨健康中山行動志愿者服務隊、法律工作志愿者服務隊、企業界黨員聯誼會,培育了“法律小講堂”“應急救援培訓”“博愛助學”“愛滿納雍、手留書香”“法治公園”建設等社會服務品牌。五年來深入學校開展活動40余場,向學校、學生捐贈書籍、樂器1800本(件),依托“民革中山市委會應急救援實踐基地”開展培訓100余場。落實民革中央、民革廣東省委會等對口幫扶工作任務,籌集資金33萬元推進當地解困脫貧工作,籌集圖書3000多冊支持當地農家書屋的建設。
(四)服務中心彰顯擔當。全力支持、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打好“三大攻堅戰”的號召,勠力同心、凝心聚力,以“敢為人先”的精神與行動推動“工改”“治水”工作向前向好。一是黨員身先士卒。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市委會主委劉志偉先后多次前往古鎮、小欖、南頭、港口等鎮街,深入參與當地“工改”“治水”工作的調研和督導,形成了多個較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民革市委會秘書長鐘國平多次參與市人大組織的“工改”“治水”督導工作,提出了多條專業性的改善意見;南朗街道辦副主任、民革黨員梁明松持之以恒推進落實南朗街道治水攻堅工作,并取得優異成績,左步村成為全市第一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整村驗收竣工的行政村;東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民革黨員高超平嚴格落實“河長制”重點工作,持續加強東區街道河涌治理管護,結合駐點日及日常巡河,協調處理整治難題;副主委王開兵,黨員朱國強、陳旺生、熊晉等成員加入市“工改”專班,在政策制定、流程完善、規劃編制、項目審批、低效廠房拆除等方面,發揮著民革力量,黨員朱國強更是榮獲了2022年度“工改”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二是調研深入開展。民革市委會多次圍繞“工改”“治水”中心工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形成《關于整治我市黑臭水體惡臭氣味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增強精準招商能力,配合工改發揮最大效益的建議》等多份提案,為全力打好攻堅戰積極建言獻策。
實干篤行勇擔當,砥礪奮進正當時。民革市委會將繼往開來,以實際行動踐行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的責任與擔當,團結廣大黨員和所聯系的群眾,為奮力開創中山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貢獻。
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