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營造重溫光輝歷史、弘揚優良傳統的濃厚氛圍,市委統戰部以“矢志不渝跟黨走 攜手奮進新征程”為主題,推出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5周年系列宣傳,追憶崢嶸歲月,展示我市多黨合作的成績,進一步推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致公黨與“五一口號”的淵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發出了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作為一個成立于海外的華僑政黨,致公黨不僅與其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聯合通電表示響應,6月9日致公黨還單獨發表《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宣言》,公開擁護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和將要成立的民主聯合政府中的領導地位,號召華僑同胞將來“回到民主的祖國的懷抱,參與新中國的各種建設,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康樂的國家”。同時,致公黨中央執行部還函電美洲、南洋各地致公黨黨部,“切實研究這個重要號召的意義,展開廣泛的討論”,得到了普遍良好的反應,一致希望能“建立真正屬于以人民全體的、平等的、合理的民主政權”。自此,中國致公黨真正走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堅定成員。
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致公堂發起,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主要由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和其他有海外關系的代表性人士為主組成的。長期以來,致公黨為爭取祖國富強和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而努力奮斗。抗日戰爭開始后,致公黨繼承并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號召黨員投身抗日,發動華僑以各種方式積極支援祖國抗戰,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47年5月,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從此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共同奮斗的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致公黨市委會的歷程及成績
致公黨在中山的組織于1981年3月開始籌建,1981年8月,成立致公黨中山縣工作委員會。1989年1月召開致公黨中山市第一次黨員大會,成立致公黨市委會。至今已召開八次黨員(代表)大會,歷任致公黨市委會主委吳祖文、譚煥東、吳竹科、庾江碧。
致公黨中山地方組織成立初期,主要在歸僑、僑眷和僑務工作者中發展黨員。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在醫療、教育、科技、經濟等領域發展黨員,黨員的界別和知識結構更加廣泛。2000年后,一批經濟、法律、政府機關、歸國留學人員等界別的優秀青年的加入,在保持致公黨僑海特色的同時,優化了黨員的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至2022年底,全市致公黨員共213人,中高級以上職稱占80%,具有僑海關系的成員占70%以上,設基層支部10個,中心學習組和參政議政、社會服務、海外聯誼、組織工作、理論宣傳、文化與體育等6個專門工作委員會。黨員中有市人大代表4人(其中常委會委員1人),市政協委員17人(其中常委4人)。市特約審計員、特約監察員、特約教育督導員、特約檢察員及其他各類部門特約人員共22人。
致公黨市委會成立以來,始終秉承著致公黨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切實發揮參政黨的職能作用。近年先后榮獲中國致公黨“致公黨先進集體”“社會服務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多次獲評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參政議政、宣傳思想、海外聯誼、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先進集體。
近年來,致公黨市委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以“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進新時代”政治交接主題教育為主線,帶領全市致公黨員扎實開展政治理論學習,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調查研究,務實履職建言,為中山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2018-2023年,向市兩會提交建議共196件,其中以黨派名義提交的大會發言6件、集體提案49件,《關于加大對我市存量優質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加大“工改工”政策力度,促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建議》等6份提案被確定為市政協重點提案,《關于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育的建議》《關于提升主城區交通組織管理能力的建議》等提案獲評市政協優秀提案,《關于翠亨新區產業布局和規劃的建議》由中共市委書記親自督辦。《關于加大對我市存量優質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由市政協主要領導牽頭督辦,提案辦理和“政協委員與市長協商座談會”議題有機結合,推動了提案建議轉化為產業規劃、扶企助企等政策措施,助力我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關于加強我市房地產經紀機構行業監管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優化我市創新環境的建議》等提案中的建議被采納,在市政府出臺的有關規范性文件、政府工作中均有體現。重視開展課題調研工作,所有提案建議必先作為課題來開展,五年共開展近百件課題調研。重視發揮黨內群體智慧,參政議政課題招標工作已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充分發揮致公黨“僑海”特色,著重推動留學人員工作,鞏固同傳統僑團交往,以聯絡增進情感,以服務加深認同,以合作加強團結。主動加強與“五僑”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連續7年與省僑聯、市僑聯等單位聯合主辦華人華僑(中山)征文系列比賽,共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參加由省委會主辦的“一帶一路”論壇,深化人文交流。積極推薦和支持黨員在市僑聯、僑友會、市留聯會、市僑界青年聯合會等僑界團體任職,發揮作用。
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所作為”的思路,不斷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建立長效機制,打造光榮院義診、“萬僑助萬村”義診活動、“同心·公益周末”急救培訓講座、三民學校社會服務基地等品牌項目,致公黨的社會影響日益增強的同時,也為廣大黨員發揮特長和貢獻社會提供了平臺。
新時代新征程為統一戰線廣大成員施展才能、發揮作用創造了更好機遇、提供了更大舞臺。致公黨市委會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秉承“致力為公、僑海報國”宗旨,充分發揮“僑海”特色和優勢,團結全體黨員和所聯系的歸僑、僑眷、歸國留學人員及海外僑胞,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中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致公黨地方組織的智慧和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